01
有一種東西您可能很熟悉,但其實又不是很瞭解,那就是一種日本料理——壽司。
壽司,是日本最常見的食物。我們很多人都吃過這種把生魚肉和酸不溜秋的米飯捏在一起的東西,不過您可能不一定知道,日本的壽司的最早起源其實來自於咱們中國,接下來,咱們就簡單地掰扯一下日本壽司的發展過程。
壽司在日本一般都被寫成“鮓”(zhà)或“鮨”(yì),這兩個字的日本語發音都是sushi,現在用的比較多的是後面的那個字——“鮨”。這兩個詞其實都源自於漢語。最早的壽司和我們現在見到的完全不一樣,當時被稱為“馴鮨”或“馴鮓”。日本的壽司由“馴鮨”發展到現在壽司,一共經歷瞭三個階段:“馴鮨——生馴——早馴”
“馴”字很有意思,指的是通過發酵的方法讓食物變熟。
這種烹飪方法不是日本的發明,東漢時期劉熙的《釋名·釋飲食》中就說過:“鮓,菹(zū)也。以鹽米釀魚以為菹,熟而食之也。”
菹的意思是醃制,上面的這句話大意就是用碎魚肉做主料,拌入鹽和米,經過發酵成熟以後就可以食用瞭。
日本的馴鮨大致出現在公元七百多年的奈良時代(710-794),也就是咱們中國唐朝的時候,最初是專門用來祭祀使用的祭品。馴鮨做法和《釋名·》中說的一樣,大致上也是把用食鹽醃制後的魚和米飯漬放在一起,經過長時間的保存後,經過發酵以後食用。發酵的過程一般長達好幾個月,最終讓米飯變得黏稠而且帶有一股濃烈的酸味,人們在食用的時候會把米飯丟棄隻吃魚肉,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浪費的吃法,不過裡面這種不容易腐壞的魚肉卻一直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比如說,現在滋賀縣的鮒壽司和鰍壽司就是這種方法制作的古老壽司。
到瞭公元一千三百多年的日本室町時代,壽司的制作工藝發生瞭本質的變革。因為馴鮨制作起來時間太長,又很浪費米飯。人們開始直接在米飯中加入食鹽,再把米飯塞到已經發酵過的魚肚子裡,等4~15天左右就可以一起食用魚和飯。這種制作方法被稱為生馴。
又到瞭公元一千六百多年的江戶時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制作生馴需要四到十五天的時間還是太久,新式的壽司就應運而生瞭。“早馴”也叫“早壽司”,是人們用醋來拌米飯,以醋的風味代替發酵產生的酸味,省略瞭發酵的過程節省瞭時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吃到的日本壽司裡,總是有一股子酸醋的味道,原因就在這裡。
“壽司”在日本古代寫作“鮨yi”(すし),日語中的本來的意思是“咸魚”。而“壽司”這兩個字,是“鮨”字日語的萬葉假名寫法,所以我們現在經常能在日本壽司店裡看到寫著這個“鮨”字的旗子。這個鮨字就是從中國傳播過去的,早在戰國時期的《爾雅》裡,就對“鮨”字有所記載瞭:書中說“鮨”的本意是攪碎熬熟的魚肉醬。
除瞭《爾雅》之外,在我們的上古奇書山海經裡,也記載瞭一種“鮨”,不過指的就不是搗碎的魚肉瞭,而是一種很奇特的活生生的魚。
02
《山海經-北山經》中說: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註於囂水,水中多鮨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
啥意思呢?說的是在囂水中生存著一種被叫做鮨魚的異獸,是一種似魚又似狗的怪魚,它們長著魚身魚尾,卻有著一個狗頭,叫起來的聲音像嬰兒一樣,據說吃瞭它的肉可以治療驚風顛狂病。
這種 說起來很怪異,但是隻要我們稍微發揮一丟丟的想象力,就可以很容易地聯想到現實世界中的一種動物,海狗。
如果大臉怪問一下大傢,這兩張圖片中哪一張是海狗,哪一張是海豹?估計很多人都會懵圈,好像長得都差不多嘛,請把你認為是海狗的那張圖片編號打在彈幕或者下方評論區,大臉怪會在視頻的最後公佈正確答案,看看您猜對瞭沒有。
清代學者郝懿行曾經說:“(山海經)鮨魚蓋魚身魚尾而狗頭,極似今海狗,本草傢謂之膃肭wa na獸是也。”
從外形來說,海狗和山海經裡的鮨魚幾乎是毫無二致,而且海狗身上還有一層厚厚的皮毛,如果硬要說海狗是一種生活在海裡的狗,恐怕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有意見。
關於狂癥,我們的中醫裡是這麼說的,《素問·宣明五氣論篇》說:“邪入於陽則狂。” 《難經》中也說:“重陽則狂,重陰則癲。”所以狂癥,中醫認為是和邪氣侵入瞭人體的陽氣有關系的。說來也巧,據說海狗肉正好可以通過補益肝腎,而驅除風寒濕邪對人體的影響。這麼說來,是不是海狗肉真的可以產生治療狂癥的效果呢?讀者朋友中如果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不妨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不過,大臉怪在這裡友情提示大傢,請愛護自然環境,不要食用野生動物。
03
海狗在古代被稱為膃肭獸,這個膃肭是又肥又軟的意思,形容起海狗來是不是還特別的形象。膃肭獸一般指的是北海狗,它們一般都生活在北太平洋地區,這些地方大部分都比較寒冷,所以北海狗身上都長有一層又軟又保暖的皮毛。
膃肭獸可以說渾身都是寶,它們的毛皮被古人稱為海龍皮,可以用來制作名貴的背心和皮靴子,骨肉據說還可以入藥,除此之外它們的身上還有一樣很特別的東西,在古代可是被人們奉為寶貝。
膃肭臍
WA NA QI
《臨海志》中記錄道︰出東海水中。狀若鹿形,頭似狗,長尾。每遇日出即浮在水面,昆侖傢以弓矢射之,取其外腎陰幹,百日味甘香美也。
臨海志裡說的這個味美甘香的東西,被古人叫做膃肭臍。
這個膃肭臍是取下海狗肚臍以下的一整套的雄性海狗的生殖器官,制成的一種滋養補品,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所謂的海狗鞭。
膃肭臍的滋補功效,想必大傢都已經猜到瞭,溫腎壯陽,填精補髓,據說藥效還很強,男性同胞們你們都懂的。(nice)
就是因為膃肭臍的這個強力功效,在古代頗受官場的歡迎,很多人為瞭達到某種目的,到處搜集膃肭臍,用來行賄古代的官員。我們都知道一旦某種東西出現瞭供不應求的局面,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假貨。膃肭臍也不例外,古代市面上的假貨特別多,有人把其他海裡動物的生殖器官制作成“膃肭臍”,以假亂真。據說,因此行業裡還專門出現瞭一批以鑒定膃肭臍真假為業的人,他們自己還搞出瞭從外觀、保存、測試等等一整套的鑒定辦法。
比如說,真的膃肭臍不易變質腐爛,把它放在容器裡面,不管放多久都能年年保持新鮮,否則就是假的。
再比如說,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把膃肭臍放在熟睡的狗身上,如果這時候狗突然驚醒而且不停地驚恐狂吠的話,就說明是真的。這種方法,怎麼看都像是古代的不法商販串通一氣,商量出來欺騙消費者的騙人伎倆。
04
不管怎麼說,膃肭臍這個東西在古代的的確確是個寶貝,不過再好的東西,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吃,接下來我們要說一個和膃肭臍有關的悲劇故事。
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萬歷首輔張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歲。
張居正的死因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說法也很多,但是民間流傳著一種大傢都比較認可的說法,張居正死於痔瘡。
就說在萬歷十年三月的時候,張居正因為病重向萬歷皇帝請瞭病假以後,給山東巡撫楊俊民寫瞭一封信,介紹瞭自己的身體狀況。
在信中他說到,自己得瞭痔瘡已經十多年瞭,最近的病情是越來越重,所以找到瞭一位名醫給自己治療,這位名醫開瞭一味根治的方藥,治療瞭以後好像有所好轉,不過依舊是每天四肢無力,寸步難行。
張居正在信中沒有提到根治的方藥的名字,不過後人根據《外科正宗》裡痔瘡的治療方法來推測,他提到的這味根治方藥很可能就是枯瘡散。
枯瘡散裡含有砒霜,張居正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長期接觸瞭砒霜之後,才導致瞭死亡。
那麼問題來瞭,十男九痔,痔瘡本來並不是什麼疑難雜癥,為什麼張居正的痔瘡會嚴重到讓他不得不冒著死亡的風險也要治療的地步呢?
坊間傳說的原因就是,張居正為瞭保持某些方面的生理機能,長期食用瞭膃肭臍。這種可能性倒也是存在的,張居正作為首輔,位高權重,有人送他膃肭臍這種稀罕東西也不足為奇。不過,可能是張居正的體質不適應膃肭臍這種猛藥熱補,長期服用以後導致內燥,加重瞭痔瘡的病情,最終反而間接的葬送瞭自己的性命。從這件事我們也悟出一個道理,凡事都要順其自然,量力而行。
北海狗的天敵有鯊魚、虎鯨、北極熊等,但因為它們身上這些具有特殊用處的寶貝,海狗最主要的威脅還是來自於人類。人類對北海狗的捕殺持續瞭幾個世紀,尤其是19世紀後的商業捕殺,幾乎使得北海狗完全滅絕。1911年雖然美國、日本、俄羅斯和英國簽署《北冰洋海狗公約》,同意不再捕殺未成年海狗,不過這個公約於1984年就失效瞭。
現在海狗已經是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認定的瀕危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
最後,我們在前面視頻中提到的,正確的海狗圖片應該是2號。
不管海狗是不是山海經裡傳說中的鮨魚,最後的最後友情提醒觀眾朋友們,請愛護我們的地球,不要食用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