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在中醫學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除瞭當下熱門的“仲景學派”,其後還湧現過諸多開創學術流先河的中醫大傢和醫學名著。其中,“金元四大傢”非常具有代表性,他們的學術理論和臨證經驗對於現代社會興起的一些疾病更具有指導意義。今天,高建忠教授將帶我們回歸李東垣先生《脾胃論》的原文,解析臨床常用名方——羌活勝濕湯。
羌活勝濕湯
羌活、獨活以上各一錢,甘草(炙)、藁本、防風以上各五分,蔓荊子三分,川芎二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
羌活勝濕湯由7味藥組成,用“藥類法象”分析:羌活、獨活、藁本、防風、蔓荊子、川芎六味藥屬“風升生”類,隻有甘草屬“濕化成”類。全方重在散邪通經。
本方以風藥祛邪為主,方中除炙甘草外沒用補中的藥物。是不是本證和內傷無關呢?《東垣試效方》中載一案,勞役傷後惡寒、頭昏、煩熱等,治用羌活勝濕湯,處方為:炙甘草三分,黃芪七分,生甘草五分,生黃芩、酒黃芩各三分,人參、羌活、防風、藁本、獨活、細辛、蔓荊子、川芎各三分,升麻、柴胡各半錢,薄荷一分。
仔細分析案中處方,實為補中益氣湯合羌活勝濕湯去白術、當歸、陳皮,加黃芩、細辛、薄荷加減而成。
這一案例提醒我們,隻要病癥需要,在使用羌活勝濕湯時是可以加用補藥的,是可以合用補中益氣湯的。
羌活勝濕湯仍然是李東垣治療內傷病的列舉方。
羌活勝濕湯以風藥為主組成,風藥長於勝濕,方名中也有“勝濕”,後世醫傢將其用作治療濕邪襲表、濕流關節的專方。如吳昆在《醫方考》中說:“外傷於濕,一身盡痛者,此方主之。”此方即羌活勝濕湯。
羌活勝濕湯方中,諸風藥的使用意在散風、祛寒、勝濕、通經脈,而不在於開表發汗。因此,當遵《金匱要略》中治風濕相搏之禁,不可大劑發汗,而宜小劑投用。
方中蔓荊子為“太陽經藥”,是治療頭目疾患專藥。“《象》雲:治太陽經頭痛,頭昏悶,除目暗,散風邪藥。胃虛人勿服,恐生痰疾。”(《湯液本草》)
《張氏醫通》中指出:“如無頭痛,去蔓荊子,換蒼術。”
《張氏醫通》中把羌活勝濕湯與《內外傷辨惑論》中的除風濕羌活湯作瞭比較:“此治頭項之濕,故用羌、防、芎、藁一派風藥,以袪上盛之邪……其除風濕羌活湯,治外淫之濕,而無上沖頭項之痛,則川芎、蔓荊無預也;亦無濕著腰疼之患,與獨活尤無交涉,故但用羌、防、藁、薑,益入升、柴、蒼術,開提周身關腠,則濕邪自無所容而外散矣。”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中,用羌活勝濕湯加附子治療寒濕腰痛。治療肩背痛,用羌活勝濕湯加減;兼氣鬱滯痛者,則常常作痛,加木香、陳皮、香附也。氣虛鬱痛者,則時止時痛,加升麻、柴胡、人參、黃芪也。血虛鬱痛者,則夜甚時止,加當歸、白芍也。血瘀鬱痛者,則夜痛不止,加薑黃、五靈脂、紅花也。風氣鬱盛者,痛則項肩強,加威靈仙也。濕氣鬱甚者,痛則肩背重,加蒼術、白術也。痰風凝鬱者,痛則嘔眩,用本湯研送青州白丸子也。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熱也,更加黃柏一錢,附子半錢,蒼術二錢。
如腿腳沉重無力者,加酒洗漢防己半錢,輕則附子,重則川烏頭少許,以為引用而行經也。
如伴見身重、腰沉,考慮下焦濕熱阻滯,加蒼術、黃柏祛濕熱,蒼術、附子祛濕通經。
如伴見腿腳沉重無力,濕邪較甚,可再加酒洗防己利濕通經,或附子改為烏頭。
防己,《湯液本草》中記載:“《象》雲:治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
附子,《湯液本草》中記載“通行諸經引用藥”“《珍》雲:治脾濕腎寒”。
名傢領讀經典系列
本文選自《高建忠讀<脾胃論>》一書,《脾胃論》是“金元四大傢”李杲(東垣、明之)所著臨證名著。李東垣依據臨床實踐,結合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重要,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本書是國內研究東垣學說的專傢高建忠教授研讀《脾胃論》的心得隨筆,對《脾胃論》進行瞭全文評註。
高建忠,山西中醫藥大學傅山學院副院長。學術上,精研張仲景、李東垣學說,主張中醫回歸傳統,用傳統的思維解讀、運用和發展中醫。臨床上,擅長使用中醫“霸道法”治療急性危重病,使用“王道法”治療慢性疑難病。著有《臨證傳心與診餘靜思》、《讀方思考與用方體會》、《臨證實錄與抄方感悟》。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高建忠讀<脾胃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高建忠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