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帶狀皰疹是由侵犯並潛伏在人體脊髓神經節後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後再激活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被侵犯的周圍神經分佈區域出現劇烈神經痛和單側群集樣皰疹。國際疼痛研究協會數據表明,約5%~30%的帶狀皰疹患者會發生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一、帶狀皰疹的發生是人體免疫功能下降的表現,其疼痛感令人難以忍受
1、概述
帶狀皰疹主要特征為單側簇集成片皰疹和明顯節段性的劇烈神經痛。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帶狀皰疹皮疹愈合後仍持續1個月及以上的疼痛,多為帶狀皰疹急性期延治、失治或誤治導致,主要表現為發作性或持續性的灼痛、刺痛、觸摸痛、刀割樣疼痛等,是帶狀皰疹最常見的並發癥。
2、病因及癥狀
人類是該病毒的唯一宿主,所有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後可形成水痘或者隱匿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並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或顱神經的感覺神經節中,水痘痊愈或者隱性感染人群依然可在這些神經節中發現少量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存在。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可在人體神經節中潛伏數年甚至數十年,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如勞累、外傷、出現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由於細胞介導的免疫抑制作用,潛伏在神經節中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次被激活並大量復制,誘導神經細胞病變產生炎癥,大量炎癥因子刺激局部交感神經,引起血管收縮,神經因缺血損傷壞死。
從而誘發瞭病理性的神經疼痛,同時病毒沿著感覺神經纖維軸突下行擴散,相應神經纖維所支配的皮節被感染,致使出現急性群集樣皰疹。帶狀皰疹主要臨床表現為針刺樣、刀割樣、燒灼樣疼痛或者觸摸痛,患者神經疼痛的程度由神經受損程度決定,神經嚴重受損的患者往往疼痛更加劇烈,這也是引起患者就診的主要因素。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升高而升高,女性的患病率高於男性,其中世界公眾唯一認可的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高危因素是中老年,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發病的嚴重程度,也與年齡呈正相關,60歲以上患者發病危害最高,疼痛時間也相對較長。
其最長的疼痛時間達16年之久。目前現代醫學對於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發病機制尚未達成明確共識,認可度比較高的觀點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入人體神經節和皮膚後,激發免疫系統和炎癥反應,外周和中樞神經元持續損傷。
二、中醫學對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認識,不同醫傢的見解不同,需瞭解
1、病名的認識
在歷代醫籍中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較少被論及,多從屬帶狀皰疹依證而治。急性期帶狀皰疹歸屬於中醫學“纏腰火丹”范疇,因其好發於腰部,也被稱為“蛇串瘡”、“甑帶瘡”、“蜘蛛瘡”等。
唐代孫思邈對帶狀皰疹的認識可以在《千金要方》一書中發現,他認為該病首發癥狀為身體某處皮膚忽然出現刺痛,緊接著胸脅及腰部圍繞著新長的水泡疙瘩,同時還可伴隨惡寒、發熱等全身癥狀。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提出“火帶皰”這一名稱。明申鬥垣《外科啟玄》卷七將其命名為“蜘蛛瘡”。
同時詳盡地描述瞭皮疹出現時的形態特點,皮損顏色淡紅,伴有疼痛感,可數個成群出現,也可散在分佈。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對發病特征和疼痛性質進行瞭相關描述,“初生於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皰,痛如火燎”“雖蒼蠅飛上即痛者……皮膚痛不可以手按”。現代醫傢則把皮疹愈合後還存在的疼痛稱為“蛇丹愈後痛”“蛇丹痛”。
2、病因病機的認識
對帶狀皰疹病因病機和辨證分型的認識,古代醫傢有各自的觀點。本病病位是在心肝兩經,由於感受火熱毒邪,心脈受損,致使膀胱氣化利水功能失常,氣機不暢,熏蒸皮膚而發病。可見水皰出現,猶如火燒一般疼痛,是因為心火上炎腎水無以滋養,腎陰虛心無以為濟,心腎陰陽失衡,加之肝火內熾,致使膀胱氣化利水功能失常而起病。
總而言之,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病因主要存在內外二因,外因是風火濕熱邪毒外感,經治療後仍有餘邪阻滯經絡,阻礙氣機運行,以致氣血瘀滯無法通行,不通則痛。內因是年老體弱或正氣虛弱的患者,由於飲食不節、情志不暢、起居無常。
容易引起外邪入侵,而正氣虛又不足以抗邪外出,致使氣血經脈運行不暢從而產生疼痛。本病的病機主要是“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是指本病病程遷徙日久,濕熱毒邪未盡,阻遏氣血運行,經脈不暢,氣滯血瘀,致使脈絡不通,故而產生不通則痛。
3、中醫學治療
古代醫傢對帶狀皰疹的早期認識主要是圍繞臨床癥狀和病因病機進行相關論述,隨著越來越多的醫傢對本病有瞭更深入的瞭解,到明清時期,各醫傢提出瞭相應的治療方法。若皮膚上出現紅斑,上面長有粟粒樣丘疹,伴隨瘙癢、發熱等癥狀時,是由心肝兩經的火熱邪氣引起,方劑選擇龍膽瀉肝湯。
若皮膚上出現大小不等且容易破潰的水皰,或者疼痛劇烈水皰未破者,可選用除濕胃冬湯治療。若腰脅部位出現皰疹,可用針將瘡面刺破,外敷柏葉散,口服湯劑宜用柴胡清肝湯。現代中醫學認為餘毒未清、氣滯血瘀、正氣不足是引起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主要根源,根據其病因病機,其治則可歸納為扶正祛邪、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采用血府逐瘀湯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並根據病變部位的不同進行加減,發於頭面部者加用羌活、藁本,發於上肢者加用桑枝、羌活,發於胸背部者加用元胡、鬱金,發於下肢者加用獨活、杜仲,若睡眠質量差者加珍珠母、酸棗仁。
針灸療法是中醫治療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獨特有效的治療方法,針灸治療本病具有簡單易行、療效快且明顯、安全性高、應用廣泛、無明顯不良反應和毒副性等優勢,是臨床大多數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
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也正是依據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臟腑及經絡的氣血陰陽變化是機體發病的重要原因,通過循經取穴、辨證施治來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是針灸指導臨床的重要思想。針灸療法多種多樣,目前臨床上常采用的方法有毫針、電針、刺絡拔罐、火針、穴位註射、皮膚針、灸法等。
結語:治療上,現代醫學已取得瞭一定的進展,如口服藥物、物理治療、神經阻滯、手術治療、精神心理幹預等,但藥物治療臨床療效欠佳。神經阻滯、手術治療等減輕瞭藥物的副作用,即時效應好,但是技術要求高、費用昂貴、療效持續性不夠,中醫治療具有獨特確切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