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和政縣卜傢莊鄉卜傢莊村別有一番景色,臨夏州農科院試驗示范田的500畝羌活,生長旺盛,羌活田裡“羌活人”、羌活花、羌活小蜜蜂、羌活雞組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近日,記者走進羌活田,瞭解“羌活人”的故事。張玉清、石志強是這500畝羌活田的主人,他們創立瞭卜傢莊玉梅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天,張玉清在羌活梯田裡忙碌著,時而檢查羌活長勢,時而指導工人勞動;石志強則開著蘭駝運肥、運水,或駕駛小客貨車運輸工人和生產工具……
誰也想不到這兩個精力充沛的人,已是年過花甲的退休工人。張玉清少小離傢,到外地打工,2013年回到傢鄉,他看到曾經的良田有些因產值低下就被撂荒,這一幕使他心裡非常難受。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和好工友石志強到天祝縣好友劉興發傢做客,看到當地大面積的羌活田,瞭解到種羌活比種小麥、玉米產值高得多,並且當地的氣候和卜傢莊村很相似,於是與石志強相約回到卜傢莊村試種羌活。
據瞭解,從2016年至今,短短5年多時間,玉梅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的羌活面積從50畝擴大到500畝。2019年收獲30畝,2020年收獲50畝,今年預計至少收獲100畝。該合作社所產的羌活質量優良,成瞭國內市場的搶手貨,被安徽亳州最大羌活客商全部收購,畝產純收入超2萬元。
張玉清和石志強曾是車床工人,對農業生產一竅不通,農業技術全靠州農科院中藥材研究所所長楊希文帶領的科研團隊技術人員的幫助指導。張玉清風趣地說:“以前,我們兩人都沒見過羌活,更別說種植,剛開始種羌活,有種‘張飛拿起瞭繡花針’的尷尬情形,多虧農科院技術人員的幫助,讓我們種植的羌活能有這麼好的收成。”
張玉清、石志強兩人非常重視農業科技,正是這樣,從2020年開始,按照州農科院技術人員的建議,兩人在羌活田裡養起瞭雞和蜜蜂,200多隻純天然飼料的雞,上千斤純羌活花的蜂蜜,讓他們有瞭附加收入。
羌活田裡還有很多卜傢莊的村民,他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又在這裡打工掙錢。村民張成虎說:“一年下來,合作社要給村裡付出近40萬元的土地流轉費和勞務費,這樣一來,估計張玉清和石志強的收入也沒有多少瞭。”采訪中,記者瞭解到,張玉清、石志強的退休工資都在6000元以上,他們的孩子也都有工作。當記者問起為什麼這麼做時,張玉清、石志強說出瞭心裡話。
張玉清告訴記者:“幾十年來,我聽慣瞭機器的轟鳴聲,使慣瞭鋼釬、鐵錘,退休後,就想體驗一下田園生活。我們種植成功以後,越來越多的人來這裡參觀學習,發展中藥材種植,振興富民產業,這個活我們想一直要做下去。”
石志強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能在退休之年,做對群眾有利的事情我感到很高興,我們要把羌活種植得更多,讓當地群眾獲得更多的收入。”
張玉清和石志強樸素的話語在羌活田裡流淌,采訪結束,回首再看那一方羌活田充滿生機,十分美麗!
通訊員 趙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