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生活中的很多瑣碎小事,都讓人心煩意亂、頭痛不已。說起頭痛,很多人都親身經歷過,隻是很多人都覺得是小毛病,多半是不以為然,但若頭痛欲裂,痛感透徹心扉,仍一味隱忍,可就要受大罪瞭。頭痛無論輕與重,都該積極治療,如何治?藥食同源祛頭痛!
頭痛是指由於外感六淫或內傷雜病致使頭部脈絡拘急或失養,清竅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覺頭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頭痛可單獨出現,亦可見於多種疾病的過程中。西醫學中的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集性頭痛、三叉神經性頭痛以及其他原發性頭痛等,均可參照本節辨證施治。
二、診斷要點
(一)診斷依據
1.以頭部疼痛為主要診斷依據。在頭痛的診斷過程中,應首先區分頭痛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原發性頭痛多為良性病程,繼發性頭痛則為器質性病變所致,任何原發性頭痛的診斷應建立在排除繼發性頭痛的基礎之上。
2.頭痛的部位可發生在前額、兩顳、頭頂、枕項或全頭部。一般氣血兩虛、肝腎陰虛者,多為全頭作痛;陽亢者痛在枕部;寒厥者痛在巔頂;肝火旺者痛在兩顳。疼痛性質可為跳痛、刺痛、脹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隱痛。疼痛的持續時間可長可短,有數分鐘、數小時或數天、數周,甚則長期頭痛不已。
(二)鑒別診斷
1.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外感頭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較急,病勢較劇,多表現為掣痛、跳痛、灼痛、脹痛、重痛,痛無休止。內傷頭痛者常有飲食勞倦、房室不節、病後體虛等病史,一般起病緩慢,病勢較緩,多表現為隱痛、空痛、昏痛,痛處固定,痛勢悠悠,遇勞加重,時作時止。
2.根據頭痛的不同部位判斷其經絡歸屬太陽頭痛,多在頭後部,下連於項;陽明頭痛,多在前額部及眉棱骨等處;少陽頭痛,多在頭之兩側,並連及於耳;厥陰頭痛則在巔頂部位,或連目系。
3.根據頭痛的不同性質判斷其證候頭痛因於痰濕者,重墜或脹;肝火者,跳痛;寒厥者,冷痛而刺痛;陽亢者,痛而脹;氣血兩虛、肝腎陰虛者,隱痛綿綿或空痛。
三、辨證論治
(一)治療原則
外感頭痛多屬實證,治療當以疏風祛邪為主,兼用散寒、祛濕、清熱之品。內傷頭痛多屬虛證或虛實夾雜證,虛者宜滋陰養血、益腎填精;虛實夾雜者,宜扶正與祛邪兼顧。
治療頭痛應重視循經用藥。如太陽頭痛選用羌活、蔓荊子、川芎;陽明頭痛選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陽頭痛選用柴胡、黃芩、川芎;厥陰頭痛選用吳茱萸、藁本;少陰頭痛選用細辛;太陰頭痛選用蒼術。
(二)分證論治
1.風寒頭痛證候:頭痛時作,痛連項背,惡風畏寒,遇風尤劇,常喜裹頭,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調散。
基本處方:川芎15g,白芷9g,藁本9g,羌活9g,細辛3g,荊芥15g,防風9g,薄荷15g,菊花10g,蔓荊子9g。
2.風熱頭痛證候:頭痛而脹,甚則頭脹如裂,發熱或惡風,面紅目赤,口渴喜飲,大便不暢或便秘,溲赤,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和絡。
代表方:芎芷石膏湯。
基本處方:菊花15g,薄荷15g,蔓荊子9g,川芎15g,白芷9g,羌活9g,生石膏9g。
3.風濕頭痛證候: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濡。
治法:祛風勝濕通竅。
代表方:羌活勝濕湯。
基本處方:羌活15g,獨活15g,藁本9g,川芎9g,白芷9g,防風6g,細辛3g,蔓荊子6g。
4.肝陽頭痛證候:頭昏脹痛,兩側為重,心煩易怒,夜寐不寧,口苦而紅,或兼脅痛,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平肝潛陽息風。
代表方:天麻鉤藤飲。
基本處方:天麻9g,石決明18g,珍珠母10g,龍骨15g,牡蠣15g,鉤藤12g,菊花10g,梔子9g,黃芩9g,丹皮9g,桑寄生9g,杜仲9g,牛膝12g,益母草9g,白芍10g,夜交藤15g。
5.血虛頭痛證候:頭痛而暈,心悸失眠,面色少華,神疲乏力,遇勞加重,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養血滋陰,和絡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湯。
基本處方:當歸9g,生地黃12g,白芍9g,首烏10g,人參10g,白術10g,茯苓15g,黃芪15g,川芎6g,菊花10g,蔓荊子10g,五味子5g,遠志10g,酸棗仁15g。
6.痰濁頭痛證候:頭痛昏蒙,胸脘滿悶,納呆嘔惡,舌苔白膩,脈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術天麻湯。
基本處方:半夏10g,陳皮10g,枳殼10g,厚樸10g,白術9g,茯苓9g,天麻9g,白蒺藜6g,蔓荊子10g。
7.腎虛頭痛證候:頭痛且空,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滑精帶下,舌紅少苔,脈細無力。
治法:養陰補腎,填精生髓。
代表方:大補元煎。
基本處方:熟地黃9g,枸杞15g,女貞子10g,杜仲9g,川斷9g,龜甲9g,山萸肉10g,山藥15g,人參10g,當歸10g,白芍9g。
8.瘀血頭痛證候: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細或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竅止痛。
代表方:通竅活血湯。
基本處方:川芎9g,赤芍9g,桃仁15g,益母草15g,當歸9g,白芷15g,細辛3g,鬱金9g,全蠍9g,蜈蚣9g,僵蠶9g。
四、中醫適宜技術治療
(一)針刺療法
取穴:太沖、足三裡、合谷、頭維、百會、率谷、風池。
操作:常規進針,得氣後,太沖、合谷用瀉法,其餘各穴用補法,留針20分鐘,每日1次。
(二)按摩療法
可在足部全息穴區找壓痛點,按揉3~5分鐘。按揉合谷、太陽穴各2分鐘。前頭痛加揉印堂穴2分鐘,後頭痛加揉雙側風池穴2分鐘,頂痛加揉百會穴1分鐘。
(三)刮痧療法
頭部(風池、風府、百會、太陽)、上肢肘外側(曲池)、手腕外側(列缺)、背部脊柱兩側(大椎、脾俞、膈俞、腎俞、肝俞)各1~2分鐘。
五、藥膳食療
多食用易於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此外,還可根據自身情況選用以下食療方。
1.綠精茶
此茶具有祛風止痛之功,適用於各種偏頭痛。
原料:綠茶10g,谷精草10g,蜂蜜25g。
制法:將綠茶和谷精草放入鍋內加水煮沸5分鐘,去渣,加蜂蜜溫飲。
2.蔥白川芎茶
適用於風寒頭痛。
原料:蔥白2段,川芎10g,茶葉10g。
制法:將蔥白、川芎、茶葉放入杯中,開水沖泡,去渣溫飲。每日1劑,可多次沖飲。
3.桑菊豆豉粥
適用於風熱頭痛。
原料:桑葉10g,菊花15g,豆豉15g,粳米100g。
制法:先將桑葉、菊花、豆豉水煎取汁,再將洗凈的粳米放入鍋內煮成稀粥,加入藥汁,稍煮即成。
4.菊花白芷茶
適用於肝陽頭痛。
原料:菊花、白芷各9g。
制法:將菊花、白芷研成細末,開水沖泡,代茶飲。
5.疏肝止痛粥
適用於肝陽頭痛。
原料:香附9g,玫瑰花3g,白芷6g,粳米100g,白糖適量。
制法:將香附、白芷水煎取汁,再將粳米洗凈後加入藥汁和水,煮至水沸,將漂洗幹凈的玫瑰花倒入,用文火慢熬10分鐘,服時加糖。
6.山藥枸杞燉豬腦
適用於血虛頭痛。
原料:懷山藥30g,枸杞30g,豬腦1隻,黃酒、精鹽少許。
制法:將豬腦浸於碗中,撕去筋膜備用。再將懷山藥、枸杞分別用清水洗凈,與豬腦一起放入鍋裡,加水適量,燉2小時後,加黃酒、精鹽,再燉10分鐘即可。
六、運動與情志療法
(一)運動療法
1.散步每日散步5000步。
2.腰部伸屈運動正坐於椅子上,然後起立,從坐位改為立位,再坐下。每日早晚反復以上動作10次。
3.眼球上下左右運動端坐,在視線水平位置前50cm處設一目標,在目標上下左右間隔各30cm處塗一標志。然後先上下,再左右各註視標志數秒,反復循環10次。
4.頭部運動頭先向前屈30°,抬起,再向後仰30°,然後左右旋轉30°,反復進行10次。動作不要急,角度不要太大。
(二)情志療法
調治情志主要是調整機體適應社會的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態,情緒要穩定、愉快、平和、開朗,切忌發怒、急躁而致病情加重。可鼓勵患者參與娛樂活動,如跳舞、唱歌、琴棋書畫等,以保持愉悅的心情。若患者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可疏導勸慰以穩定情緒。
七、預防與保健
1.外感頭痛與感受外邪有關,故宜適寒溫,防外感。內傷頭痛與內傷積損有關,故宜調情志,避情志過激,保持情緒穩定和樂觀;調飲食,忌過食肥甘厚味,戒煙酒;防過勞,避免勞欲過度。
2.若頭痛劇烈、嘔吐頻頻者,當即做相應的檢查,以防意外。註意鑒別一般外感發熱性頭痛與顱內感染性頭痛、血管性或緊張性頭痛與顱內占位性病變頭痛,以防延誤診斷危及生命。
3.頭痛的防治應減少可能引發頭痛的一切病因,包括避免頭頸部的軟組織損傷、感染,避免接觸及攝入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緒波動等,同時還應及時診斷及治療繼發頭痛的原發性疾病。
【本文摘自《社區中醫藥文化推廣叢書:社區中醫師診療手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陳國姿主編)。來源於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授權雲南中醫(微信號yunnanzhongyi)編校發表,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平臺推薦最受歡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偏頭痛者的福音!止痛開關全在這裡!
餐桌上的中藥菜,你吃過幾個?
本平臺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官方今日頭條號,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免費獲取更多實用權威健康養生內容,或可關註“雲南中醫”微信號(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傢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