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本草綱目》中記載:“唐劉師貞之兄病風,夢神人曰︰但取胡王使者浸酒服,便愈。師貞訪問,皆不曉。復夢其母曰︰胡王使者,即羌活也。求而用之,兄疾遂愈。”
意思是說,唐朝有一個叫劉師貞的人,他的兄長得瞭風濕病。有一天半夜劉師貞夢到神仙對他說:“隻要拿胡王使者泡酒和,就可以治愈。”劉師貞醒後就到處問人胡王使者是什麼,但是都說都不知道。這一天夜裡,劉師貞夢到瞭去世的母親,就問他的母親,他母親說:“胡王使者,就是羌活啊。”醒來之後,劉師貞就買來羌活泡酒,喝完藥酒後,他兄長的病就痊愈瞭。
羌活具有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風濕痹痛,肩背酸痛等。
羌活原本是獨活的別稱,在唐代才將羌活和獨活區分開來,李時珍說:“獨活、羌活乃一類二種,以中國者為獨活,西羌者為羌活。”
細辛相傳很久以前,四川有一位老中醫,醫術高超,但是膝下無子,於是便收瞭一位學徒當做義子。
這名學徒聰明伶俐,手腳勤快,老中醫非常喜歡,但是有一點不滿意的就是做事不夠細心。
這一天,老中醫出外看診,傢裡來瞭一個病人,發瞭高燒,急需治療,病人傢屬跪地求學徒診治。
學徒看過之後認為是寒證,需用一位中藥叫做散寒草,便給病人開方抓藥。
誰知道病人服藥之後病情突然加重,傢屬帶著一幫人殺到瞭老中醫傢。多虧老中醫及時趕回,給病人退瞭燒,傢屬才放過瞭學徒。
老中醫看瞭學徒開的藥方,仔細思索之後覺得並沒有誤診。於是就把患者的藥渣要來查看,發現原來是學徒抓錯瞭一味藥,他將金錢草當做散寒草配給瞭病人。
老中醫將散寒草取出,告訴學徒說:“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
老中醫將散寒草改名為“細心”,以時刻警醒弟子做事細心。後來慢慢就演變為“細辛”。
細辛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鼻淵,風濕痹痛,痰飲喘咳等。
古人還有“細辛藏人參, 則人參不蛀。”的說法。
細辛中含有甲基丁香油酚等揮發油, 能散發出特異的辛香氣味,對各類昆蟲均有較強的驅逐和麻醉作用。
所以現代還有人用它來代替樟腦,做為收藏衣物的驅蟲劑。
白芷相傳蘇軾在杭州任刺史的時候,跟山中寺廟裡的一位老和尚交往很深,經常一起探討詩歌。
這一天正是初秋,夜涼如水,兩人談到深夜方停,蘇東坡下山時,途中受瞭風寒,第二天就覺得頭痛難忍,鼻塞不通。
老和尚聽說後,就托人帶來一包藥材,說是煎湯服用,效果奇佳。
蘇東坡服後果然鼻息舒暢,頭痛漸消,心情大好,專門上山去感謝老和尚。
蘇軾問老和尚:“這是什麼靈丹妙藥?”老和尚道:“此藥乃杭州特產香白芷。”
原來這個靈丹妙藥正是中藥中的白芷,因為杭州所產白芷最為神效,稱為“杭白芷”。又因白芷氣味芳香,又名“香白芷”。
白芷具有散風除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的功效,用於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等。
生薑在《論語•鄉黨》中有孔子“不撤薑食”的說法,據說是有一次孔子到某地出遊,東道主給孔子辦瞭一桌酒席。
孔聖人抬眼一看,魚不新鮮,已經變色瞭,就讓人撤下瞭,卻唯獨留下瞭調味的生薑。
孔聖人幾乎每次吃飯都要吃薑,活到瞭73歲,這在春秋時期絕對是高壽瞭。
還有一個傳說,說是蘇軾在杭州為官時,曾在西湖邊上遇到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和尚,身體強健如壯年人。
蘇軾向老和尚請教長壽的方法,老和尚給瞭蘇軾一個生薑藥方,將生薑搗碎,制成薑乳,再用薑乳和面粉做成蒸餅,每日食用,即可延年益壽。
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
辛夷辛夷花即是木蘭花,也就是代父從軍的花木蘭的木蘭,古代詩人常將兩者放在一起吟唱,比如白居易就有“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的詩句。
關於辛夷花,還有一則這樣的傳說,相傳古代有位姓秦的舉人,得瞭一種怪病,鼻孔中流淌膿鼻涕,常年不斷 ,氣味腥臭,連他的妻子兒女都嫌厭。
秦舉人四處求醫,但始終無效 ,十分苦惱。
有一天,他在一棵大樹下準備自縊,碰巧,一位樵夫路過,耐心勸導:螻蟻尚且偷生,以舉人的才華, 白白死去, 實不值得,不如到外地去求醫 ,並告訴他南方夷族人居住處,有醫生能治好這種病。
於是,秦舉人按照樵夫的指點, 找到瞭夷族醫生, 經診察後,醫生對他說:“此病易治”。
隨後上山采來一種像毛筆形狀的花蕾藥材,經半個月煎湯服用,秦舉人終於痊愈瞭。
舉人回傢時,還帶回一把樹種,栽於屋後。幾年後, 長出瞭大片花蕾。
從此, 凡是患有這種病的人都向舉人求治, 治愈瞭不少患者。
有人問他這是什麼藥,他也說不上來,隻記得是辛亥年間從夷人那裡取回來的,便急中生智,說這藥的名稱叫“辛夷”。由此,辛夷的藥名就這樣傳開瞭。
辛夷具有散風寒,通鼻竅的作用,主治風寒頭痛,鼻塞,鼻淵。
芫荽芫yán荽suí,就是我們平時常吃的香菜,芫荽一詞首見於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作為藥用則更早。
芫荽的原產地是地中海沿岸,據西晉張華的《博物志》記載,是張謇從西域帶回來的,所以也稱為胡荽。
香菜我們常吃,但是在我國佛道兩傢不是蔬菜品類。
《華嚴經》裡曾說:“食此菜者,生生之處,不睹諸佛,被人憎疾。”意思是吃瞭芫荽的人,一生也看不見佛,還會遭到他人的憎惡,可見在佛教中食芫荽可謂是罪孽深重。
而道教也把芫荽歸為“五葷之一”,甚至有用芫荽沾瞭雄黃酒灑在受瞭驚的孩童身上以驅魔的說法。
不僅是中國,在外國基督教中,芫荽同樣被認為是具有刺激性的、會激發人陷入無窮欲念之物。
芫荽具有發表透疹,健胃的功效,主治麻疹不透,感冒無汗。
豆豉豆豉最早的記載見於漢代劉熙《釋名·釋飲食》一書中,據記載,豆豉的生產,最早是由江西泰和縣流傳開來的,後經不斷發展和提高傳到海外。日本人曾經稱豆豉為“納豉”,東南亞各國也普遍食用豆豉。北魏賈思勰 《齊民要術·作豉》載有制作豆豉的技法。東漢開始用作藥物。 相傳在唐初,洪州的都督在重陽節為重修滕王閣落成而大宴賓客。這天王勃恰好路過洪州,也被邀請而來。席間,王勃做瞭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令人拍案稱絕。
都督又為王勃專門設宴。連日宴請,都督貪杯又感外邪,隻覺得渾身發冷,汗不得出,骨節酸痛,咳喘不已,胸中煩悶,夜不得寐。急得傢人、幕僚四處尋醫問藥,請來瞭當時十多位名醫診治。眾醫雖然意見不一,但都主張以麻黃為君藥。
誰知,這個閻都督最忌麻黃,他說:“麻黃是峻利之藥,不能亂用,而且我年歲大瞭,身體津液少,用發汗之藥,就如同釜底添薪,不可以,不可以!”醫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籌莫展。
正在這時,王勃前來告辭,他聽說這件事後,想起幾天前自己在河旁遇見的情景。
原來幾天前,王勃在沙灘上見一位老伯正在翻曬大豆,就問老伯在幹嘛。
老伯說在做菜。
王勃心裡疑惑,這如何做菜?
原來老伯采瞭草藥,煎湯取汁,泡浸大豆,再煮熟發酵,做成豆豉,便可以做成小菜瞭。這些草藥之中就有麻黃。
王勃抓瞭幾粒豆豉,放在口中咀嚼,一股清香直沖鼻竅,他趕緊掏出銀錢,買瞭一大包。 此時王勃見眾醫束手無策,就勸都督用豆豉治療。
都督連服三天,果真見效,幾天後就痊愈瞭。
這天,都督又上滕王閣為王勃餞行,取重金相謝。
王勃推辭說:“河旁老翁獨傢經營豆豉,深受百姓喜愛。都督若要謝我,何不擴大作坊,使其不至失傳。”
從此,豆豉開始行銷大江南北,至今不衰。
豆豉具有解表,除煩,宣發鬱熱的功效,用於感冒發熱,頭痛,虛煩,失眠等。
藥用豆豉與食用豆豉制作工藝有所區別,大傢不要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