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
為傘形科植物羌活或寬葉羌活的根莖和根。
栽培3-4年秋季倒苗後至早春萌芽前割除地上部分,挖取根莖,抖凈泥沙,砍去蘆頭,除須根,切成10-13cm長的短節,曬幹或烘幹。
生於海拔2000-4200m的林緣、灌叢下、溝谷草叢中。生於海拔1700-4500m的林緣及灌叢內。
分佈於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分佈於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湖北、四川等地。
別名羌青、護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風使者、黑藥
①羌活
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以上。根莖塊狀或長圓柱狀。莖直立,表面淡紫色,有縱溝紋,中空,無毛。葉互生,莖下部的葉為2~3回單數羽狀復葉;葉柄長10~20厘米,基部抱莖,兩側成鞘狀;小葉3~4對,卵狀披針形,小葉片2回羽狀分裂,最後裂片具不等的鈍鋸齒,最下一對小葉具柄,最上一對個葉近無柄;莖上部葉近無柄。基部擴大呈長卵形的鞘而抱莖;葉片薄,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無毛。復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總傘梗10~15枚,長短不等,表面粗糙;無總苞。小傘形花序約有花20~30朵;萼片5枚,裂片三角形;花瓣白色,5枚,倒卵形,先端尖,向內折卷;雄蕊5個;花絲細,彎曲,花藥橢圓形,2室;花柱2枚,短而反折,花柱基扁壓狀圓錐形,子房卵圓形,下位,2室。雙懸果卵圓形,平滑無毛,背棱及中棱有翅,側棱無翅,棱槽間通常有油管3~4個,合生面有油管5~6個,果實成熟時裂開成2分果,懸掛在兩果柱的頂端。花期8~9月。果期9~10月。
②寬葉羌活,又名:鄂羌活。
多年生草本,高80~100厘米。有根莖。莖基部紫紅色,表面有縱溝紋,無毛。中空,莖下部葉大,2回或近於3回的羽狀復葉,葉柄長7~9厘米,基部成鞘狀,抱莖;小葉的最後裂片卵狀披針形,長2~4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尖,邊緣又作不規則的羽狀深裂;莖上部的葉片逐漸簡化而成廣闊膨大的紫色葉鞘;兩面無毛,僅下面葉脈上稍有毛。復傘形花序上密生多數花,小傘梗長1厘米,小總苞片多數,線形,與小傘梗等長或稍短;花萼5片,狹三角形;花瓣5片,黃色,卵狀披針形,長2毫米,寬0.6毫米,先喘漸尖,向內折卷;雄蕊5枚,與花瓣互生,花藥橢圓形,花絲柔軟向內彎曲;子房下位,2室,花柱2,甚短。雙懸果具6翅,其分生果的背枝和中校有翅,而側枝無翅。接合面向內凹。花果期7~8月。
《中國藥典》
辛、苦,溫。
歸膀胱、腎經。
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風濕痹痛,肩背酸痛。
《中藥大辭典》
辛苦,溫。
入膀胱、腎經。
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中華本草》
味辛;苦;性溫
歸膀胱;腎經
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止痛。主外感風寒;頭痛無汗;油印寒濕痹;風水浮腫;瘡瘍腫毒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血虛痹痛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