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到感受風邪而汗出肩背痛,李東垣推通氣防風湯,接下來他又說到一個治足太陽經不通而頭痛、後背痛的方子,也以風藥為主。
羌活勝濕湯
羌活、獨活各一錢,炙甘草、藁本、防風各五分,蔓荊子三分,川芎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這個方子藥味不多,卻是祛風勝濕止痛名方。羌活、獨活二者聯用,祛除全身之風濕,長於通利關節而治背痛,加上防風,藁本入太陽經,川芎活血行氣,甘草緩急。
如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沖頭痛者,乃足太陽經之不行也,以羌活勝濕湯主之。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熱也,更加黃柏一錢,附子半錢,蒼術二錢。如腿腳沉重無力者,加酒洗防己半錢,輕則附子,重則川烏頭少許,以為引用而行經也。如臥而多驚,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陽,厥陰,亦用太陽經藥,更加柴胡半錢。如淋,加澤瀉半錢。此下焦風寒二經合病也。經雲:腎腎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不可也。
加黃柏令濕從尿出 用防己逐濕重,澤瀉,柴胡引經是臨床常用,但是附子烏頭燥濕較少用。李東恒的觀點:“腎肝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不可也。”是他活用風藥的臨床總結吧。
後面用黃芪人參湯加減治痢疾、肺氣腫等等也註重補血益氣,也算是與李東恒培土牽強有關,但是羌活勝濕湯這張方子跟脾胃有啥關系??可見《脾胃論》並不獨論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