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疾病,無論是對傢長,還是對醫者,都是一種考驗。看著平日活蹦亂跳的寶寶,如今卻病怏怏地縮著一言不發、無精打采,當父母的可是焦急萬分,內心別提多煎熬瞭!在一眾小兒疾病中,發熱可謂是司空見慣的瞭,尤其像外感發熱之類的。說到外感發熱,這個疾病該怎麼治療呢?實用妙方且看且收好!
1.銀菊解毒湯(王伯嶽經驗方)
[組成]金銀花10g,菊花10g,薄荷3g,荊芥6g,羌活6g,黃芩6~10g,連翹10g,梔子6g,板藍根10g,蒲公英10g,甘草3g。煩熱,口渴,多汗,加生石膏10~15g,知母6~10g;驚惕不安,加鉤藤6g,蟬蛻3g;寒戰高熱顯著,加柴胡、檳榔各6~10g;濕鬱重,加蒼術、滑石各6~10g;熱盛煩渴,生石膏和寒水石同用。
[用法]水煎服,兩次煎煮液混合後分3~4次服完,若熱未退,夜間加服1劑。服後喝熱粥覆被助汗。
[應用]用於小兒感冒重癥或流行性感冒。癥見惡寒或寒戰,高熱無汗,頭痛,周身疼痛,咽部紅腫疼痛,倦怠口渴,舌苔微黃,脈浮數。對急性扁桃體炎或化膿性扁桃體炎,亦有很好療效。
2.疏表散(何世英經驗方)
[組成]豆豉12g,檉柳、芥穗各9g,桑葉、蟬蛻各6g,葛根、銀花、連翹、象貝、梔皮、黃芩、大青葉、板藍根、赤芍、茅根、花粉、玄參、陳皮各9g,水牛角粉6g,羚羊粉1.5g。
[用法]濃縮制成顆粒劑,每袋2g重。1周歲以內一日半袋,2歲1袋,3~6歲1.5~3袋,用溫開水或糖水稀釋,早、午、晚分服。
[應用]用於感冒、流感、急性咽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風疹、幼兒急疹、蕁麻疹等。
3.清宣導滯湯(王靜安經驗方)
[組成]荊芥、柴胡各9g,連翹心12~15g,黃連3g,青蒿、白薇各30g,赤芍9g,花粉、神曲各15g,石膏30~60g(先煎),黃芩6~9g。甚者加服牛黃清心丸,每4小時半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少量頻服。
[應用]用於小兒持續高熱,癥見體溫高於39益,自汗,肌膚灼熱,面紅昏睡,唇幹多飲,躁動不安,食少腹脹,大便質幹,小便短少,舌尖紅赤,舌苔薄黃,指紋紫滯,脈實數。
4.達原散(黃明志經驗方)
[組成]生苡仁30g,炒檳榔6g,草果仁9g,柴胡9g,葛根6g,黃芩9g,川樸6g,番瀉葉1.5g。外感風寒,加羌活6g,荊芥6g。外感風熱,加薄荷6g,銀花10g。暑濕外感,加香薷6g,滑石10g。陽明熱盛而大便秘結,加銀花10g,連翹10g,大青葉10g,大黃3g,二醜6g。
[應用]用於兒童外感邪氣,兼有積滯內停,鬱而生濕釀熱證,癥見陣陣發熱,或午後潮熱,或入夜熱甚,汗出,咳嗽,胸悶,脘腹脹滿,矢氣腥臭,小便黃,大便溏或腹痛,或惡心嘔吐,口不渴,舌苔厚膩,脈滑或脈數。
5.表裡和解散(朱良春經驗方)
[組成]僵蠶45g,蟬衣、甘草各30g,大黃135g,皂角、廣薑黃、烏梅炭各15g,滑石180g。研極細末,以鮮藿香汁、鮮薄荷汁各30g,鮮蘿卜汁240g,泛丸如綠豆大。
[用法]10歲左右服2g,6~8歲服1~1.5g,2~5歲服0.5~1g,每日1次,連服1~3日,熱退勿再服。正氣虧虛或陽虛便溏,或發熱較輕而惡寒較甚者慎用。
[應用]用於疏表泄熱,清腸解毒。
6.解毒退熱方(王烈經驗方)
[組成]黃芩10g,大青葉5g,射幹10g,重樓5g,紫草3g,柴胡10g,青蒿10g,生石膏10g(先煎)。此為6歲小兒一日量。
[應用]用於外感發熱。
本文選自《實用中醫兒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奇文、朱錦善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
平臺推薦最受歡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蠶吃桑葉吐絲,人吃桑葉治病
晚餐,最好別碰這些食物!
本平臺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官方今日頭條號,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免費獲取更多實用權威健康養生內容,或可關註“雲南中醫”微信號(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傢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