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體類型
人工晶體是經由手術植入眼睛的精密光學部件。按照安放位置分類人工晶體可以分為前房固定型、虹膜固定型和後方固定型,其中後房固定型人工晶體應用最廣泛。
按照硬度分類人工晶體可以分為硬質人工晶體和可折疊人工晶體。硬質人工晶體無法折疊,植入眼內需要的切口約為5.6~ 6
mm,這樣的傷口大多需要縫線,縫線則會造成一定的散光,手術後短期內反應較大,恢復時間較長。可折疊人工晶體植入眼內需要的切口長度約為2.8 ~3.2
mm,切口無需縫合,造成的散光程度較小,術後恢復時間短,但可折疊人工晶體的缺點為價格較硬質人工晶體貴。可折疊式人工晶體的材料主要為矽酮、水凝膠、丙烯酸三種。
人工晶體的發展歷程
萌芽階段(18世紀中路20世紀30年代):1766年,意大利眼科醫生Tadini提出瞭通過將一個類似晶狀體的物體放置於在白內障手術結束後的患者的原晶狀體所在位置,使白內障患者手術後恢復正常視功能的設想;意大利眼科醫生Casamata將Tadini的設想變為現實,但手術並未成功。
初步發展階段(20世紀40年代一20世紀70年代):20世紀30年代,英國醫生Harold Ridley在化工專傢Emest
Fort的協助下,應用醫用有機玻璃制造瞭人工晶體,這是世界首枚成熟的人工晶體,是人工晶體領域的重大突破。由於手術條件及人工晶體制作材料和工藝條件,致使人工晶體植入的並發癥較多,限制瞭眼內人工晶體植入手術的廣泛推廣。
快速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未來):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達到切口小愈合快,術後角膜散光輕,視力恢復迅速的良好手術效果,標志著人工晶體手術走向成熟。
在未來,伴隨技術的進步及眼疾患者數量的攀升帶來需求的增加,可以預見,人工晶體行業在未來將迎來繁榮發展的新階段,行業發展態勢向好。
中國人工晶體行業產業鏈
中國人工晶體行業產業鏈上遊為原料生產商,中遊為人工晶體的生產與銷售企業,下遊為銷售終端。
行業產業鏈上遊:人工晶體手術所使用的晶體主要是硬質人工晶體與可折疊人工晶體,硬質人工晶體的原材料主要是PMMA等材料,上遊50%以上的中國硬質人工晶體原材料生產企業已經具備較為成熟的制造工藝,可實現獨立生產,但由於目前人工晶體手術已經進入微創級別,而硬式晶體存在的諸多不足(手術切口大、恢復慢等)無法滿足微創手術的要求,中遊硬質人工晶體企業發展受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瞭上遊原材料供應商的發展。
行業產業鏈下遊:人工晶體行業產業鏈下遊涉及各級醫療機構,目前人工晶體的主要采購商仍為公立醫療機構,但民營醫療機構在政策利好與資本流入的背景下持續發力,對人工晶體行業的影響力持續增加。
人工晶體龍頭企業
企業競爭格局:
外資龍頭企業:以愛爾康等企業為代表,這類企業在中國成立瞭全資子公司,主要依靠自身的銷售團隊進行產品銷售,代理商僅承擔配送的職責,該類企業不做區域授權,產品覆蓋全國范圍。
以蔡司、眼力健等企業為代表,這類企業有自己的產品,產品線較長,產品種類齊全,主要通過代理商進行產品銷售,產品覆蓋全國范圍。
本土大型企業:以蘇州六六視覺、珠海艾格、愛博諾德等公司為代表,這類企業在人工晶體領域進入市場的時間較外資龍頭企業晚,處於快速成長階段,該類企業主要以銷售自身產品為主擁有自己的銷售團隊,銷售渠道直銷與分銷並存,其人工晶體價格一般低於進口,產品覆蓋全國范圍。
區域性代理企業:一般並無自有品牌產品,主要代理其所在區域的人工晶體,品牌多樣,利用地區與價格優勢進行產品銷售。
本土大型企業介紹:
蘇州六六視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始建於1956年的蘇州醫療器械總廠改制設立,在中國建設有十三個銷售子公司;公司的主要產品包括裂隙燈顯微鏡系列、手術顯微鏡系列、顯微手術器械系列等六大類共160多個品牌。
愛博諾德(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是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國傢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主要產品包括人工晶體、植入系統、粘彈劑、手術器械、手術刀和計算平臺等。
珠海艾格醫療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公司擁有從美國引進的全套先進生產設備,是中國目前最新、技術含量最高的人工晶體生產線之一;主要產品包括PMMA人工晶體、白內障、親永丙稀酸折疊晶體、囊袋內張力環、疏水丙稀酸脂折疊晶體等。
本文由@AG 發佈於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